植牙是一個精密且多步驟的過程,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植入人工牙根的角度、深度,醫師也要有能力打造穩固的「地基」。過去,大家多專注於「補骨」這一環節,認為只要增加骨量就能夠提供足夠的穩定性,但僅僅補骨並不足夠,還需要「補肉」來打造真正理想的植牙環境。
當我們長期缺牙或患有牙周病時,不只是齒槽骨會流失,角化牙齦也會逐漸萎縮,再這樣“地層下陷”的土地蓋房子,你會安心嗎?就讓我來告訴你一個理想的植牙環境是怎麼一步步建造出來的吧!
內容目錄(點擊快速前往)
Toggle什麼是補骨?地基要穩、植牙才會穩
相信有做過功課,或是有植牙經驗的朋友,對補骨都不陌生。
不少民眾都是早年缺牙,年輕的時候可能覺得植牙太貴,不補也可以吧!心想反正還有其他牙齒可以使用,時間久了,齒槽骨萎縮、鄰牙傾斜是必然的;或是,當初選擇使用牙橋的方式進行重建,直到多年後,漸漸的牙橋不堪使用或是牙齦發炎,再回來找醫師就發現缺牙的位置因為沒有牙根刺激,早已嚴重萎縮,並不是一個適合植牙的環境⋯⋯
所以我們才要透過補骨手術幫助患者將齒槽骨地基打穩,因此術前我都會幫患者做影像資料的蒐集,我可以透過這些影像清楚看到齒槽骨的狀況,分析是否需要補骨、需要補多少,該用哪種術式最合適⋯⋯
補骨就是將適量的人工骨粉填入齒槽骨中,引導骨細胞生長,表面覆蓋一層幫助骨骼再生的材料「再生膜」,並維持穩定的生長空間,大約等待4到6個月左右,讓傷口充分癒合,待齒槽骨達到適合的條件下,才可進行植牙手術。
(延伸閱讀:植牙補骨粉費用如何計算?手術方式有哪些?)
什麼是補肉?打造植牙的『護城河』
補肉的肉指的就是我們學術上講的「角化牙齦」,這個名詞大家可能還沒這麼熟悉,可以搭配圖示來看會比較清楚喔!
角化牙齦是什麼?
我們口腔中的粉色牙肉分為兩種:角化牙齦與口腔黏膜。
角化牙齦是緊貼在牙齒周圍較硬的牙齦組織,可以讓牙齒與牙齦間的縫隙較小,如此一來就比較不容易堆積菜渣、牙菌斑與牙結石⋯等等的哩哩摳摳,牙周病也不會這麼輕易找上門;而相較於角化牙齦,口腔黏膜就比較柔軟,是具有彈性的牙肉組織,沒有什麼保護力。
所以說角化牙齦可是我們珍貴的『牙齒的護城河』,但是如果我們不好好愛惜,當缺牙太久或刷牙太用力⋯等等,都可能導致角化牙齦漸漸消失,那⋯護城河不就不見了嗎?!沒有了護城河,即便我們有足夠的地基(齒槽骨)可以種下植牙,但日後也可能因為食物堆積、細菌入侵的問題,造成植體周圍炎,植牙的壽命也不會長久。
補肉怎麼補呢?
補肉手術就是指牙齦移植術,一般是從患者的口腔其他部位(通常是上顎的內側)取出一部分健康的牙齦組織,移植到需要補肉的區域。這個過程可以改善植牙區域的牙齦厚度和健康狀況,為植體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護。
補骨補肉要多少才夠?打造理想的植牙環境
一直說補骨補肉才能有好地基,那到底補多少才算夠呀?必須說!這很吃醫師的經驗與判斷力,經驗豐富的醫師能夠再一次手術補到位。而補骨和補肉的量取決於每位患者的個別情況,從影像中精準分析地基狀況,包括骨骼缺損的程度、牙齦健康狀況,就連植牙角度深度都是十分講究的!
理想的植牙環境需要必備三個條件:
- 齒槽骨寬度:植體本身寬度約4mm,然後需要往兩旁擴展,距離邊緣骨頭要有約1-2mm,這樣才能避免日後植體外露的風險。
- 齒槽骨高度:需要取決於缺牙位置,如果是上顎,可能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空間,像是:鼻竇不夠,就需要鼻竇增高術來墊高;下顎植牙時,我會特別留意神經的位置,高度至少要約4mm,以免壓迫到神經。
- 角化牙齦厚度:角化牙齦可以包覆我們植牙,避免細菌入侵、牙結石堆積,所以我也會特別留意厚度是否足夠約3mm以上,這樣才能夠發揮到護城河的功用。